追溯道医起源——昆仑道医
前言
泱泱中华,上下五千年有记载以来,对道医的起源,众说纷纭。笔者查阅了大量史料,经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论证,得出结论,道医源自昆仑,昆仑道医即是中国道医初始起源。现将各种证据例举,展开中国道医溯源之旅。
第一章 何为昆仑
那昆仑究竟在哪呢?提到昆仑我们就不得不先聊聊西王母。西王母被道教奉为至高女神,民间称呼王母娘娘,《山海经》中记载是居于西昆仑的天神领袖,在数十万年前,居住于不周山的天宫中,后迁居于昆仑山,有玉门十巫,为西王母座下上古十巫,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十名巫师,善医药及占卜。出自《山海经》,分别为,巫咸、巫即、巫朌、巫彭、巫姑、巫真、巫礼、巫抵、巫谢、巫罗十巫。《山海经 大荒西经》有言,西海之南,流沙之滨,赤水之后,黑水之前,有大山,名曰:昆仑之丘。在一万两千年前,昆仑腹地有一座山,因其不规则之貌,此山被后世称为不周山,神族在此打造的生活空间既是昆仑之丘(后世简称昆仑)。而后,神族在一位女性领袖(西王母)的带领下进入人类族群,指引人族进行文明发展,建立国度,神族在此界存在约有5000年之久(华夏5000年),在神族的指引下,发展出了诸多庞大的国家和政权。在华夏,尊称这位领袖为西王母。随着时间推移,此界之格局,逐渐从人神共治发展为人族自治,神族也逐渐减少在人类世界的活动,通常只居住在昆仑丘。因此,此地也被称之为万神之山。而这一切,却因为绝地天通事件的爆发,而发生了改变。彼时黄帝之后颛顼,接替叔父之位,成为人族共主,炎帝之后,共工因不满黄帝一脉执政,利用巫师的身份,勾结昆仑而来的天神,发动了大战,昆仑丘为了维护世间法则,派遣天神,帮助颛顼打败了共工。共工却在临死之前,发动了毁灭性武器,摧毁了人族进入不周山的途径,因此导致地质环境变化,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洪水,为了不使人族文明消亡,女娲娘娘修补了昆仑丘的破损之处,但经此一事,众神决定离开此界,不再涉足人界之事,于是派遣重、黎二神,将不周山彻底封闭,昆仑丘也因此逐渐飞入虚空,离天九万里。如今关于昆仑丘所在之地,众说纷纭,其实华夏甲骨文的昆仑二字,早已说明了一切。
第二章 黄帝内经说道医
提起道医,不得不谈及皇帝,华夏民族的始祖,也是道教始祖,复姓公孙,因生于轩辕之丘,故号轩辕氏。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黄帝在位期间,与蚩尤大战于涿鹿,最终擒获蚩尤,使天下太平。之后,他推算历法,教人养蚕织布,播种五谷,造作文字,定干支,创医疗,被誉为中华民族的“人文初祖”。
黄帝不仅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卓越的贡献,还生有寻仙求道之心。他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,广成子传授给他《自然经》一卷,这使得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向仙人求道并修炼的圣贤,因此被道教尊为“始祖”。
道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与祭祀活动,并逐渐与道教的思想体系相融合。据考古发现,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,已有用作医药的植物化石出土,这表明早在那个时期,人们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界的草木来治疗疾病。到了先秦时代,《黄帝内经》等经典医学文献中,不仅记载了大量的医疗知识,还渗透着阴阳五行、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,这些思想也为后来道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《黄帝内经》的作者并非一人,而是由黄帝及其臣子岐伯、雷公、鬼臾区、伯高等共同创作。这部典籍以黄帝与臣子的对话形式,阐述了病机病理,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,强调养生、摄生、益寿、延年。《黄帝内经》分为《灵枢》和《素问》两部分,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。它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,还涉及哲学、天文学、气象学等多个学科,成为以医学为主体、涉及多学科的著作。这部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道医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、脉象学说、藏象学说等,奠定了道医理论体系的基础。
第三章 皇帝的师父说道医
黄帝的师父主要有广成子、赤松子和岐伯。
广成子是明代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的角色,为元始天尊的真传弟子之一,也是黄帝的首席导师,被誉为太上老君的化身。他教导黄帝修行凝神静修,保持心境平和,清静无为,这样才能与日月同辉,与天地共存。广成子行居于甘肃崆峒山上,他的教诲简洁而深刻,字字珠玑,给黄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迪和领悟。而元始天尊的道场在昆仑山,成为道医溯源的第一个证据。
赤松子是黄帝的另一位重要导师。根据道教的劝善书《赤松子中诫经》记载,赤松子与黄帝进行了一番对话,分享了许多关于人生寿命和善行的智慧。赤松子主张人们行善积德,累积功德,这种思想也体现了道教天道承负的精神。赤松子在古代担任雨师一职,钟爱善行事。传说赤松子是昆仑山一颗赤松,历经岁月的洗礼,吸收昆仑山仙气灵气孕育,幻化为人,先天懂天文地理,精通医术,在黄帝内经中体现。这是道医源自昆仑道医的第二个证据。
岐伯被誉为“华夏中医始祖”、“医圣”,是黄帝的一位重要导师。相传黄帝常与岐伯论道,探讨医学方面的问题,岐伯展现出高深的医学修养。他们二人问答的内容被整理成书,即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《黄帝内经》。岐伯的师父有几种说法,大多说是广成子,又说元始天尊,均指向昆仑山。
还有一说岐伯,做为黄帝“医”方面的老师,被尊为上古医家之祖的大天师,自幼喜研日月星辰、风雨寒暑、山川草木、天地万物,10岁左右被大巫僦贷季收为弟子,带回登葆(bao)山中,僦贷季乃是上古十巫之首巫咸传人,当时的登葆山便是当时巫师的聚集之地,岐伯所在时代再往前数千年,西王母为封锁“不死药”之密,将丰沮(ju)玉门十巫迁至此地,建立巫咸国,众巫至此炼泉盐之水制盐,福泽百姓,因此将盐味称之为“咸”。将巫咸国所在之登葆山称之为“巫山”。岐伯在此修道习法,精研巫术,对人体之本,妙炁之源,甚有研究。于是僦贷季授予岐伯医药之术,养生之道,山中修行转眼已是百年,修行略有所成后便被师父遣下山,去往人族,见百病之疾,以悟天人合一。岐伯下山之后前往旧居西陵,正遇西陵氏与轩辕氏联姻,便跟随嫘祖(黄帝妻子)一同前往帝都涿鹿。黄帝知岐伯已有百岁之寿,却鹤发童颜,健步如飞,遂将岐伯拜为天师,求问长生之道,养生之法。法与阴阳,合于数术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忘作劳。故能形与神聚,而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,人之生也,负阴而抱阳,食味而被色。寒暑荡之于外,喜怒攻之于内。乃上穷下际,察五色,立五运,洞性命,以纪阴阳,始有阴阳二气,而生五行,两者相辅相成,五行必合阴阳,阴阳必兼五行,欲求长生者,必知本体,以“七损八益”之道,调摄阴阳,以五味、五气、五色、五体、五音、五声、五谷等,顺应五行之气,方可天人合一,融合大道。黄帝命人将与岐伯平素问答之言,以及九针之法整理成册,分为《素问》《灵枢》两卷,后人将其合为一册,名曰《黄帝内经》。因此,《帝王世纪》有载:“岐伯,黄帝臣也,”帝使岐伯,尝味草木,典治医病,经方《本草》《素问》之书,咸出焉。为了纪念岐伯,后世将医药之道,称之为“岐黄之术”。并将岐伯归隐之地称之为岐山,千年以来,后人以此书为源,将医药之道,不断完善,成为博大精深的道医学说。
此外,九天玄女娘娘,做为黄帝习“道”方面的老师,是成天应命的战争女神,是繁衍长生的上古女仙。万万年前,天地自混沌而生,有大道演化,先天之炁入此界,而后历经万载,此炁逐渐化为地水火风四大先天元素,孕育生灵万千,道祖为化众生,降临此界,讲法万载,天之南陆有离火之炁,闻听大道之妙,自生灵智,化为神鸟,此神鸟历经万载修持,得西王母点化,明悟大道,修出人身,并跟随西王母居于西昆仑,为其座下女使,大约4750年前,人界炎黄部落与九黎蚩尤发生大战。蚩尤法力通玄,炎黄不敌,恰逢此时,西王母联合十巫,欲炼制不死药而得长生,九天玄女娘娘便与应龙一起,受西王母所遣,前往涿鹿,与黄帝达成盟约,九天玄女娘娘将天界六甲六壬、兵信之符,灵宝五符,策使鬼神之书传于轩辕,助其打败蚩尤,成为人族共主。后又为了增加战后人口繁衍,将载有房中术的《素女经》传于人祖黄帝。
我们已经知道黄帝是道教始祖,曾跟随九天玄女娘娘习道(天界六甲六壬奇门遁甲、兵信之符,灵宝五符,策使鬼神之书等),拜岐伯为天师,跟随岐伯学习医药之术、长生之道、养生之法,注有《黄帝内经》而岐伯的师父大巫僦贷季,而僦贷季是上古十巫之首巫咸的传人,而九天玄女娘娘、巫咸均来自昆仑西王母座下。照此脉络梳理,黄帝所习道、医(合称道医)源自昆仑,所以自古有道医源自昆仑的说法。
第四章 道医的发展
战国时代,有秦越人扁鹊,著《难经》,创望闻问切诊断之法。东汉时,有南阳人张仲景,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确立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。三国时,有沛国人华佗,著《青囊经》,制麻沸散,开外科先河。东晋时有东阳人,葛洪著《肘后备急方》,创特效药,是传染学,医药化学的先驱者。唐代时有京兆人孙思邈,著《千金药方》,首开妇幼专科,大医精诚,为医德典范。明代时,有蕲(qi)州人李时珍著《本草纲目》,详解天下本草,集中药学之大成。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,以五千年之功,不断完善积累,始有“道医”之名,后来,从道医中分流出来的中医,仅指阳性层面调理疾病,抛弃了道医其他层面的理论,再后来流传到国外,例如日本医学、韩国医学,均是以道医为基础。可参考《山海经》、《大荒西经》、《帝王世纪》、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《中国通史》等。
尾声
综上所述,道医的溯源已经有个清晰的结论,道医源自昆仑,现在公家认证的昆仑道医派,其实就是中国道医的源头。现阶段,道医技能繁多,各种门派、各种绝技不胜枚举,由于道家传统传承观念的限制,道医已经出现青黄不接,好多绝技和好多养生之道面临失传的境地。为此道医传承事业需要全民支持、全民参与。如果道医传承做得好,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。
附:昆仑道医字辈谱(昆仑道医掌门人张三康)
元康丹龙方中玄
妙合一正坤九天
顺德三生传紫炎
诚壁悟辰羽星冉
发华子明科智廉
尤思度腾卓萌仙
灵启重仁怡万千